廊博寻踪
清晨,高中部和高中国际部师生驱车来到距离北京50余公里的廊坊市广阳区,在“廊坊博物馆”进行参观访问,了解廊坊的前世今生。在“廊坊的足迹”历史文物展中,从古朴的陶器、精致的玉器,到厚重的青铜器、绚丽的丝绸,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廊坊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那些战场上的金戈铁马与百姓的寻常生活,欣赏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各种珍贵文物,并热情参与讨论。
红楼戏韵
初高中部全体师生带着对《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的深厚感情,来到了位于河北廊坊的“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走进亦真亦幻的红楼世界。
读者 剧场——《红楼梦》在此刻也在彼刻
在读者剧场,同学们被新奇有趣的剧院和书中人物穿越百年的对话震撼。正是每一位《红楼梦》的读者的感悟与思考,形成了一本新的、浩瀚的书,值得静心品味。
有还无 剧场——《红楼梦》在1754年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在“有还无”剧场,同学们被如梦如幻的太虚幻境吸引。伴随着舞台上雕花木门的缓缓开启,水雾雨帘交织,所有人在金陵十二钗的命运起伏中感悟人生百态。
第三十五中学 剧场——《红楼梦》在1987年的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
在三十五中学剧场“现实”与“旁白”的交错中,同学们与热爱《红楼梦》的语文老师、表面严肃但拼命维护学生权利的化学老师、主席台上亲切的校长、留恋校园时光的毕业生共同沉浸在1987年的校园故事里,收获满满的感动。
幻城揭秘
观影间隙,师生们开启幻境探秘。在隐藏着无数《红楼梦》原文和诗词短语的108个情境空间中,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踏入一个梦幻的艺术世界。楼台轩榭错落有致,漏窗回廊曲折通幽。“其文若何”光影斑驳,宁静而悠远;梦幻 “也罢” 云雾缭绕,似真似幻,让人仿佛置身仙境。
知性之旅
此次语文学科节不仅是一次对文学经典的致敬,更是一场深入探索东方美学与中华文化的视觉盛宴。它引发了同学们深深地思考。
高一3班张烨同学说:“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之旅启发了我的思考,让我意识到,作为读者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小说中的人物,去思考小说人物的命运与他们行为之间的关系、与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之间的关系。曹雪芹先生为“金陵十二钗”写了判词,那些人物就不得不按照作者之笔去展开自己的命运,这是书中人的悲哀,是写书人的悲哀,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哀。我不禁庆幸,还好我们是读者,还好我们生活在一个繁荣而自由的时代,还好我们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正如“三十五中剧场”的最后一幕,校长对87届毕业生说那句——向着未来,出发!我们的未来将由我们自己决定,我们就是自己未来的作者!
初二1班张佳瑞同学说:“《红楼梦》不仅诠释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迁,更影射了大观园中金陵十二钗的命运轨迹与女性悲凉的结局。这世上真有参透宿命的文本吗?真有因果轮回吗?这一切的描写与布局,其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深意?《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凝聚了曹雪芹先生的智慧与心血,翻开这本书不仅能感受到世事的沧桑巨变,更能从中领悟到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
初二2班张欣祺同学说:“金陵十二钗的遭遇令人心酸,她们的命运由不得自己做主,终是被那前缘往事“落个凄凉下场!”她们身处繁华却被繁华所缚,才情出众却难敌命运的捉弄。《红楼梦》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巨著,它以金陵十二钗的命运为线索,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兴衰荣辱,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让我们在品味这部经典之作的同时也要珍惜当下,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红楼梦》不是一小时就能读懂的。”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次文化体验,也是一场心灵之旅。通过参观廊坊博物馆和“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学生们身临其境,感悟书中情节,体味人物悲喜,研有所思,学有所获。不仅对经典名著《红楼梦》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领悟,也对我国传统文化也萌生出更为浓厚的敬意与热爱。活动深入挖掘名著《红楼梦》的文学魅力与戏剧张力,让学生在领略经典文学价值的同时,也能深刻体验到戏剧艺术的独特美感,激发他们对文学与戏剧的浓厚兴趣。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品味人生百态,于墨香四溢中丰富内心世界,是浸润书香文化的生动体现。书香文化如涓涓细流,滋养着他们的灵魂,塑造着他们的品格,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撰稿:张天骄 王嘉琪 滕云
摄影:初高中部师生
编辑:张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