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错误?如何在育人中实现化错养正、立德树人?
8月24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化错教育的提出者华应龙老师为清华大学附中广华学校的老师们带来一场教育主张学习的饕餮盛宴。
善为人师,既美其道,又慎其行
什么是化错?为什么化错?怎样化错?华应龙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感悟,用真实的案例进行了说明。华应龙老师的教育观集中体现在对“错”的认识上。平时课堂上我们防错、减错,却缺少对错的深入思考。华应龙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提出“化错养正”理念,用心寻找差错背后的正确方向、化正因子,充分挖掘差错资源的多方面价值,在帮助学生获得正确认知、正确理解的同时,积淀、形成超越错误的思维习惯,锻炼学生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和创新精神,用他的话讲:“化错,一场思想的魔术!”
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行
化错教育不只是催化学生思想的魔术,也助推教师理念的成长。
魏文雅:听了华老师的一堂讲座,我收获真的很多很多,我受到这样的启发——关注正确重要,关注错误同样重要,那错误的原因是什么?错中有没有对的地方?如果能将错化解为正确,逐步引导学生暴露从错误到正确的关键点,攻克它,错才是有价值的错。另外,华老师在“顺其自然,暴露差错”部分提到,在学生探究前我们通常会设计安排大量的复习和铺垫,“到位”的提示,“越位”的暗示。这种做法是对的吗?这样的一个问号也让我开始去琢磨,连接旧知与新知的梯子,该不该搭,何时去搭,搭到什么程度,都激励着我不断去思考,去探究,去个性化的设计教学过程。
谭秋瑞:数学是一门追求真理且严谨的学科,在此之前我们无法想象“融错”的数学会是怎样。可是纵观数学发展和世界发展的历史,又有谁不是在一次次错误中前行,又一次次在错误中升华的呢?数学绝不应该成为一件只能摆在那里供人观赏的花瓶,它应该是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在错误和纠误之间反复打磨锤炼,最后可以拿来百用的强大工具。
史童卓:通过聆听华老师的讲座,我看到了自己以往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认识误区,意识到“化错”不是鼓励犯错,而是从学生尽力避免后仍然出现的差错中提取教育价值。对这些错误要先温暖地“容”,并做智慧地“融”后,才能为其自豪地“荣”。错误和正确之间往往只有一个拐角的距离,再有一点点思考、一点点坚持,错便化开,成长即来。
张晴雪:我很喜欢华老师的讲座,感觉没有听够,根本不想下课,越听越精神。尤其是希望华老师可以再多分享一些教育教学中化错的案例。感觉华老师以高超的人格魅力和博大的心胸来陶冶学生,学生的内心感觉受到了被尊重、被理解、被包容,消除学生心中对学习的压力和恐惧,无形中培养学生对自己、对学习、对人生的积极态度。有这种积极态度的人,以后走上社会做什么都会更容易取得成功,也更容易获得融洽的人际关系,学习也就自然而然地能学好了。
文字:胡萍
图片:朱雅楠
审核:王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