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附中广华学校充分发挥“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学互鉴,在小学部家委会和班主任的共同推进下,本学期“学友课程”的最后一个模块精彩开讲。
二(3)班刘刚“学友”,通过向同学们介绍农作物常识,如区分大米、麦粒、水稻、小麦、禾苗、麦苗,让学生了解农作物在地里的样子,从而引出粮食安全与食物浪费。世界饥饿人口已经超过10亿,每六个人就有一个吃不饱,而全世界生产的食物大约有三分之一被浪费掉。假设一个小朋友一顿饭剩余三分之一米饭,一个班一年浪费约396千克,足够供给一个成年男性大约一年。真实的数据,给小朋友带来了更真切的感受,让大家明白践行光盘行动、节约粮食的重要意义。
一(6)班周岩“学友”为正在学习“认识人民币”的一(6)班同学们带来了一节《货币的演变》。周妈妈通过讲述“我国古代货币的六次重大演变”,向同学们展示了奇形怪状的贝、刀一样的货币、圆形方孔货币等各种样式的货币图片,还分享了自己精心收藏的部分人民币和纪念币。纸币上的人民头像、机动车、桂林山水、民族服饰等图案吸引同学们争相观看,激动不已。此外,周妈妈还与同学们探讨了钱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一(3)班的孙艺“学友”带来《如何做一本书》。她和同学们讨论“什么是书”?书籍经过几千年演变,已经有了格外丰富的形态:除了常见的平装书、精装书,还有复古的经折装书本、异形书、立体书、无字书……随着数字化时代到来,电子书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那么,相对于纸书,电子书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呢?同学们各抒己见,妙语连珠。在同学们对书有了更清晰、更深入的理解之后,孙老师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介绍了一本书是如何从一个想法一步一步变成一部成熟的作品,最后成为在书店里售卖的文化商品的过程。
同学们从爸爸妈妈的课堂中,认识了货币,了解了书的形成,内化了粮食的重要意义。
本学期的“学友课程”分享结束。在此,特别鸣谢二(1)班“学友”单钢新和二(2)班“学友”王昕为小朋友们链接的优质课程资源:来自文化和旅游部的《百名红色讲解员讲百年党史》和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的《多彩的道路交通标线与标志》。
END
文字:马健 颜柳 邱小萌 张景碧
图片:马健 颜柳 邱小萌
审核:王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