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为贯彻落实《北京市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规范(试行)》《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工作方案》《朝阳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等文件精神,一场聚焦教育智能化转型的大会——“人工智能应用驱动教育效能提升分享会”,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广华学校圆满举行。
本次活动吸引了全校百余名教师参与。通过政策解读、学科实践展示与人工智能工具的全景呈现,生动演绎了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图景,为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政策领航:以智能技术驱动教育革新
分享会由我校信息网络中心梁子雍老师主持。梁老师结合当下人工智能的社会关注与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核心痛点,与全体教师共同解读《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强调将以“以‘智’助教、以‘智’助学、以‘智’助评、以‘智’助育、以‘智’助研、以‘智’助管”等六大领域为核心,推动教育教学全场景智能化转型。老师们在聆听与交流中深刻体会到,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解决如备课耗时、学情分析碎片化、反馈滞后等问题,更能通过个性化学习支持与动态评估体系,推动“五育并举”育人目标的实现,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坚实助力。
二、课堂焕新:AI赋能教学场景生动实践
活动中,一线教师的实战案例分享成为最大亮点。不同学段、学科的创新实践,展现了人工智能如何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李璐岩老师以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为例,展现了DeepSeek与即梦工具的“梦幻联动”。AI协助生成教案框架、润色学生习作,更让教材人物“开口说话”。当学生赵佩辰笔下“腊八粥的甜香”通过数字人技术化作动态画面时,课堂瞬间沸腾。谈及使用感受,李老师分享道:“用好AI的关键,在于教师从‘操作者’蜕变为‘编剧+导演’,用精准指令唤醒技术潜能。”
曾惠敏老师执教的“文艺复兴运动”一课,因AI数字人达·芬奇的加入而焕发新机。学生与“穿越时空”的达·芬奇共赏《蒙娜丽莎》、辩论历史因果,课堂从“单向灌输”转向“思维共建”。课后调研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数字人让历史人物有了温度”,更有学生主动追问:“AI时代,人类如何续写‘人文精神’?”曾老师总结:“技术狂飙中,教育者需做一盏明灯,守护人的主体性光辉。”
孟祥熙老师以DNA复制机制教学为例,借助数字资源平台的3D动态模拟,将抽象的酶作用过程转化为直观可视的“分子舞蹈”。学生通过AI生成的记忆口诀与拓展知识库,轻松攻克复杂考点。更令人称道的是,孟老师巧妙利用AI生成的“错误答案”反向设计考题,引导学生辨析纠错,实现“教学相长”。他感慨:“技术让知识流动,而教师的责任是让思维生根。”
三、工具赋能:构建教育智能生态全景图
初中信息科技张雅娟老师从专业角度出发,系统梳理AI教育工具矩阵,提出“六功体系”赋能教学基本功升级:素养功:华知大模型化身“知识导航仪”,抵御“AI幻觉”,助力教师紧跟学科前沿;课程功:即梦、WPS AI打造“课件梦工厂”,一键生成图文并茂的教学资源;学生功:学而思九章大模型化身“个性导师”,动态追踪学情,精准推送错题解析;教学功:豆包智能体构建“跨学科剧场”,让学生在对话梵高、探秘物理中融会贯通;评价功:UMU平台织就“学情监测网”,让成长足迹清晰可见;数字功:通义大模型打通“资源高速路”,推动教学数字化转型。
活动尾声,梁老师组织全体教师一同讨论交流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远影响。他指出人工智能正在打破传统的知识垄断,推动“知识平权”的进程,但教师的创造力与情感联结始终不可替代。会议特别提醒教师们,要警惕技术依赖与认知外包风险,呼吁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要坚守人文关怀,以人性温度在技术洪流中守护教育的初心。